半个馒头的记忆——写在姐姐的生日-11月29日
11月29日,是姐姐孙青的生日。
总想着在这天写点什么。去年就想写,可那阵儿正忙于驾考——有车,没票,着急——因此错过了。
——术业有专攻,干事得专心。于是,原谅了自己。
“琴弹序曲”,今年得接上啊。
说到姐姐,检索了整个记忆,我发现于我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半个馒头。
说到“半个馒头”,又不能不先说说“中长跑”。
“半个馒头”,“中长跑”?——这都哪跟哪啊?风马牛不相及啊!
非也。
二者紧密相连,须臾不可分离。在我的记忆里。
那一年那一天,吉林大学家属院——十八家——突然爆出一条新闻:小妹(姐姐孙青的小名)在明德路小学校运动会上获得400米、800米中长跑冠军!
哇,她能跑那么快!
惊喜之余,我心里犯寻思:
她怎么能跑那么快呢?家里头,也没有谁擅长赛跑啊?妈妈,爸爸,哥哥,二哥……都另有所长。
去年,她刚从解放大路小学划拨到明德路小学,这么快就一鸣惊人?哈哈,终于想明白了,这也许跟她属兔有关!
转念又想:
倘若不分校,她还在解放大路小学该多好,那我在同学面前,该多么打腰提气啊——跟当冠军的姐姐同校。“我骄傲”(春晚小品河南保安腔调)。
她走(跑)在前面了,我得撵上啊!
于是乎,我也报名参赛。
嘿,居然在解放大路小学校运动会上获得了中年级组400米第五名,跳远第三名,被选进了校队。咳,可这终究是于我先前参加的乒乓球校队有干扰,与少先大队的宣传工作有影响,怎么办?忍痛割爱吧——去了乒乓球队,集中精力做少先队的事。想当初,我等“名门之后”不言放弃,继续努力,说不定也能当一回冠军呢。听者可能要笑了,这不净瞎掰嘛!
哈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再接着讲,“中长跑冠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在长春市的中小学运动会上一举夺得更让吉林大学家属院大人孩子惊喜的季军!这还了得,“中长跑冠军”立即被吸收进长春市体校,准备参加吉林省青少年运动会!
那是什么年代,那是什么时期啊?
那是上世纪60年代。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那时候给我们的隐痛是什么?
一是饥饿;二是饥饿;三,还是饥饿。
饥饿就像跟屁虫,如影随形,跟着你,缠着你,折磨你。我1960年上学,到姐姐拿冠军时,已经三年级了。那时期印象深刻的事大都跟饥饿相连,跟吃有关。家里,我们是哥五个,姐一个——兄弟姊妹六个。感觉家里的粮食怎么也不够吃,我们怎么也吃不饱。其实,那时期让一个正长身体孩子吃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我们家是五个半大小子。缺粮食,怎么办?瓜菜代啊!于是,窝窝头里加进了菜叶子,高粱米饭里有了土豆萝卜,苞米面饼子里混进了豆腐渣子,“糊涂粥”里多加了许多水,我们家也成了吉林大学数学系有名的“缺粮户”,“救济户”(因为没有几家有这么多男孩的,男孩能吃,地球人都知道),每次学校食堂养猪换来的豆腐渣都要分给我们家一份,由此,中秋“家宴”上,每人在分得一块“鼎丰真”月饼的同时,又多了一块同样“喷喷香”的豆腐渣饼,给我乐得,那真是屁颠屁颠儿的。为了让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里安排我们轮流做饭。说是做饭,其实也就是每天放学回来大家轮流熬粥。熬粥自然会产生锅嘎巴,谁知那时候的饭锅怎么那么愿意嘎巴锅底。为了调动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谁煮粥,谁享有嘎巴锅底的处置权。可后来发现,净是我跟孙武熬粥了——姐姐和二哥倒把这事让了(哥哥那时在外住校,孙李太小还没排上号)——我俩对此当然乐此不疲。开始也没细琢磨,只是以为他们是高年级,事多,回家晚,回家晚了再熬那耗时费火的高粱米粥就来不及了。后来才闹明白。闹明白了什么?
姐姐他们是为了让弟弟多吃一口啊!
可他们不饿吗,他们不需要吗?
姐姐对弟弟,真是十个头啊!
再怎么,家里就那点可吃的东西,吃不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那就上外边找食儿吃吧。
不知谁发现的,榆树巧(钱)能吃,榆树皮能吃,用来喂鸡的豆饼能吃,于是,这些东西立刻成了我们的美味佳肴——不仅跟哥哥一块去西安桥外的地里掏鼠洞,鼠口夺食,又发展到与鸡争吃——哈哈,孙武后来于心不忍了,总是弄些吃的来喂鸡,还嘴对嘴的给小鸡仔喂吃喝。如今,看了莫言的小说《蛙》知道了,煤也可以吃!真是得知恨晚。要是早知道该多好,“十八家”锅炉房后的大煤堆,那么大,那么高,满院子的“小饿狼”,谁都没动过一动。多可惜呀,饿得那样——每天在学校还有一节甚至两节课没上呢,肚子就叽里咕噜叫——却错过了如此美食!那时候,就盯准了上学放学路上“小河沟”边上的榆树,那榆树上的皮。一棵棵榆树,凡伸手踮脚可及部位的树皮,全被剥掉了,吃掉了。远望着,一棵棵榆树的下半截,全是白花花的。吃榆树皮,实际吃的是剥去粗糙外皮里面的白色嫩皮,这层嫩皮很厚、紧紧裹着树干,要费点劲儿才能把它与骨头一样坚硬的树干脱离。榆树皮特别禁嚼,嚼起来,滑滑溜溜、筋筋道道的,会让你满口黏液,想我们那样子,应该很像在不停倒嚼的骆驼。只是我们没有骆驼悠闲自得。
说到这,应该照镜子看看表情,是哭还是笑。
其实,当弟弟的饿,当姐姐的也饿呀;弟弟吃不饱,姐姐也同样吃不饱啊。
她和我的粮食标准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年龄段——政府按年龄段给孩子定口粮,阶梯上涨,达到大人(普通市民的)标准是每人每月27斤半。上高中了,会涨到36斤。那时候,大家最羡慕的是工人,工人的口粮标准可以达到44斤,52斤;炼钢工人最高可达66斤。——我们的伙食标准一样,在家里应该享有的饭食标准就是一样的。孩子多,大人得做到不偏不倚才行。
可是,姐姐吃不饱还要跑,跑还要跑得快,跑得越快消耗越大,消耗越大就越发饥饿。咳,想她那时候该是怎样地忍受饥饿啊。那时,我只知道我打乒乓球,饿一点,就打不动,却没有去体会她。她比我消耗还大。殊不知,弟弟没想到姐姐,姐姐倒想着弟弟呢。
那一天傍晚,姐姐从长春市体校集训回来,把我跟孙武找到一起,在书包里拿出一团纸包纸裹的东西,引得“两只小饿狼”眼睛直放光,听着稀里哗啦的剥纸声,心怦怦地乱跳,隐约觉得那包里的东西能吃,是分给我们俩的。终于,纸包里的东西亮在了我们眼前。
哇,馒头!
大白馒头!
姐姐十分细心的、尽量平均地将馒头从中间掰开。
半个馒头握在手里,不知怎么,眼里竟有了泪水。
后来,又有了麻花,豆包,花卷……一样一样,姐姐都舍不得吃,都纸包纸裹的拿回来分给她的弟弟。
再后来,她的腿折了,她再也不能跑了,再也不能当“中长跑”冠军了……
然而,她转行打乒乓球,又成了女子单打兵乓球冠军。代表吉林大学校医院参加吉林大学后勤系统职工乒乓球赛。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半个馒头的记忆依然清晰。i
然而,留在记忆里的,不仅仅是一饱饥肠的半个馒头,还有那之中的情意,和姐姐不畏苦难、不折不挠的精神。
今年夏天,姐姐来北海看我,我蒸了一屉馒头给她。但是,我半个字也没敢提“半个馒头”的事。
怕她伤感,怕她流泪。
在姐姐的这个生日来临之际,献上此文,以示当弟弟的一点心思。
愿姐姐生日快乐,天天快乐,健康长寿!
难得军弟对小时候的事,还记得那么清楚。看得我泪流满面,我对小时候的事情大都不记得了。感谢大弟在我生日的时候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在这里道一声谢谢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半个馒头的记忆依然清晰。
然而,留在记忆里的,不仅仅是一饱饥肠的半个馒头,还有那之中的情意,和姐姐不畏苦难、不折不挠的精神。